志在琉鄉秀創意-深耕小琉球展現豐碩創研成果
文/圖|研發處
「志在琉鄉」團隊
提倡環保議題以茄芷袋取代塑膠袋的方案
邀請當地居民一同參與活動
「守護小尖兵」強化在地學童的環保使命感
「魚鱗凍」由本校蔡安鎭老師團隊研發
象徵台灣珍貴的海洋資源-海龜餅
瀏覽數 :
123






本校執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強調在地深耕,「志在琉鄉」團隊紮根小琉球兩年,執行多項計畫與活動,目的在推廣當地環保、生態、觀光導覽及在地認同之議題,6月23日該團隊於琉球遊客中心舉辦「志在琉鄉-初期發表暨廠商媒合會」,邀請鄉公所、大鵬灣風管處以及在地島民、商家一同參與,除了進行兩年來的計畫成果展現外,南應大團隊更希望能藉由此次機會向在地民眾分享計畫成果,進而媒合廠商,協助技術轉移。
計畫主持人蘇宏文教授表示,兩年來從第一次踏上小琉球這片土地開始,計畫團隊便不斷的與在地對話,透過多次的田野調查、耆老訪談、活動辦理等方式,深入小琉球的各個角落,不僅理解了小琉球對於海洋保育的重視,也深知當地的觀光發展必須兼顧生態、環保等面向,因此於此次的發表會上提出「環保茄芷袋」、「琉球地圖版權共享」、「海洋玩具特色商品」、「海龜餅」、「魚鱗凍」以及「守護小尖兵大串連」等多項成果,期望能給予在地一些新的想法與做法,一同為小琉球的未來盡一份心力。
團隊核心人物李政達教授指出,小琉球為台灣的環保示範島,由於島上推行減塑、使用環保杯有成,此次更透過南應大商品設計系與時尚設計系師生的創意,提出以茄芷袋取代塑膠袋的方案,希望能減少綠蠵龜誤食塑膠袋而死亡的憾事。此外,為了讓環保的信念永續推行,該團隊也在當地國中、國小舉辦「守護小尖兵」活動,強化在地學童的環保使命感,更計畫於111年新生入學時發送全島新生一份「GoGo小琉球」地圖,讓學童可以學習看地圖、認識家鄉,更期許能強化在地認同感,讓每一位學童未來都能成為小琉球的最佳導覽員。
該團隊深耕小琉球,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「保護和永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,促進永續發展」的理念,為當地進行一系列的計畫,更希望愛護家鄉、環保減塑的認知和習慣能夠向下扎根,並能帶動觀光發展,一起維護環保示範島的美譽。
計畫主持人蘇宏文教授表示,兩年來從第一次踏上小琉球這片土地開始,計畫團隊便不斷的與在地對話,透過多次的田野調查、耆老訪談、活動辦理等方式,深入小琉球的各個角落,不僅理解了小琉球對於海洋保育的重視,也深知當地的觀光發展必須兼顧生態、環保等面向,因此於此次的發表會上提出「環保茄芷袋」、「琉球地圖版權共享」、「海洋玩具特色商品」、「海龜餅」、「魚鱗凍」以及「守護小尖兵大串連」等多項成果,期望能給予在地一些新的想法與做法,一同為小琉球的未來盡一份心力。
團隊核心人物李政達教授指出,小琉球為台灣的環保示範島,由於島上推行減塑、使用環保杯有成,此次更透過南應大商品設計系與時尚設計系師生的創意,提出以茄芷袋取代塑膠袋的方案,希望能減少綠蠵龜誤食塑膠袋而死亡的憾事。此外,為了讓環保的信念永續推行,該團隊也在當地國中、國小舉辦「守護小尖兵」活動,強化在地學童的環保使命感,更計畫於111年新生入學時發送全島新生一份「GoGo小琉球」地圖,讓學童可以學習看地圖、認識家鄉,更期許能強化在地認同感,讓每一位學童未來都能成為小琉球的最佳導覽員。
該團隊深耕小琉球,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「保護和永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,促進永續發展」的理念,為當地進行一系列的計畫,更希望愛護家鄉、環保減塑的認知和習慣能夠向下扎根,並能帶動觀光發展,一起維護環保示範島的美譽。






南應大視傳系師生在德國吹起「台風」 分享臺灣文化之美